噪音扰民何时休?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各类噪声污染日益突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噪音公害,仿佛幽灵般游荡的杀手,拨动着都市人的听觉神经,一点点吞噬着我们的健康。近段时间,不少市民投诉,声讨部分工地半夜施工、城区汽车喇叭声不绝于耳、夜半歌声扰人清梦……诸多噪音污染,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本报记者对此做了专题调查。
噪声“污染源”不少
7月23日午休时间,在南三街永宁里小区附近,一家铝合金加工店正在切割材料。转动的齿轮和材料一接触,立马火花四溅,并伴随着刺耳的“呲呲”声。“每天中午要休息的时候,都会被突如其来的噪音惊醒,弄得心情很烦躁。”家住附近的王先生说,其实这个声音不算大,主要是刺耳,“现在天气热了,家里窗户开着,时间长了,心里还会发麻。”
记者注意到,一些装修公司和塑钢门窗的加工店,都是将材料放在店门口的人行道上,进行切割作业,刺耳的声音不仅扰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市民的通行。而且这些商铺很多都是在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有的甚至和居民楼仅一墙之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市民的正常生活。
同样被噪音干扰得心烦气躁的,还有家住民声社区的郑女士。她告诉记者,楼上的电钻声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究竟是在装修还是干什么,无从知晓。最近住宅楼入口也在修路,“遥相呼应”之下,自己的午觉是彻底泡汤了。“天气这么热,休息不好,直接影响上班的状态,真是恼火。”
这样的“污染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夜间正酣睡,楼下小车“受惊”,报警声连续响十多分钟;想睡个好觉,天天一大早就听到楼上想减肥“胖妞”跳绳的声音;中午午睡,楼下商家的高音喇叭响个不停;还有傍晚楼下划拳的吆喝声……
城市繁华的“伴生品”
“我们可以把噪音扰民看成是一种‘城市病’,那些任凭大喇叭嘶鸣,不管是否侵犯了别人利益的行为,就是一种病态表现。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些商家的素质。”一些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认为,经济发展快了,社会活动频繁,区域功能划分不够清晰,市民意识、自觉性不高,这些是导致噪音投诉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正在江南绿城小区装修的姜师傅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他会避开休息时间装修,尤其是电钻、锯木头等噪声大的工作,都是放在上班时间进行,但是有时为了赶工期,他也很无奈。
像这样的噪声污染,深受其害的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不管你愿不愿意,城市中的各种噪音已经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今年4月,世卫组织和欧盟合作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关于噪音对健康影响的全面报告《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这是近年来对噪音污染研究最为全面的一份报告。尽管其对象是欧洲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但它却是第一次指出噪音污染不仅让人烦躁、睡眠差,更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进而减少人的寿命。噪音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危害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个杀手。
减少噪音从“我”做起
市环保局监测站副站长姜泽波介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工业企业类的噪声污染归环保部门监管,投诉可拨打12369;社会生活类的噪声,分为娱乐场所固定设备发出的噪声、公共场所性质的噪声、室内装潢等,监管涉及环保和公安部门,像普通市民发出的噪声、宠物叫唤等,则应由公安部门监管。遇到噪声污染问题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
“其实,降低噪音污染,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市民自身素质。如果人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噪声就会越来越少。”姜泽波说。如果商家在开音响时想想周围的住户,就会自觉调低高音喇叭的音量;夜间看电视就会自觉把声音调小,避免影响邻居睡眠;猜拳行令者就会自觉降低“分贝”,装修业主和收废品者就会主动避开休息时间作业……
笔者认为,良好的生活环境要靠大家来打造。要从根本上消除噪声污染,特别是社会生活噪声,需要每位市民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通过相互的换位思考和包容,共同降低噪声,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依法治理噪声污染。这样,相信噪声污染会越来越少,“繁华中的宁静”生活,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想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