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污染无处不在 市民烦忧无人解
城市噪音投诉都有哪些? 市民对噪音的投诉多吗? 记者翻阅最近的早报热线记录发现,噪音投诉不在少数。不少市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管理一下噪音扰民的行为,因为这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家住龙城广场附近的陈先生打来电话称,在每天早上6时左右,龙城广场跳操的喇叭就开始响了。因为跳操的喇叭声音太大,虽然与广场相距几百米之遥,但他和家人每天还是会被楼下的噪音吵醒。为了减少噪音对生活的影响,陈先生还为家中的窗户装上了双层玻璃,但无济于事。无奈,陈先生早上6时就给早报热线打来了电话,说自己此前也给环保和城管热线打过多次电话,但都没有人能根治广场上的噪音,他希望早报帮忙解决一下,好让自己和家人早上能睡个安稳觉。同样住在龙城广场附近的李女士,和陈先生有着同样的烦恼:“原来买房是想离公园近了环境好,谁知还不如住得远一点,天天连觉都睡不好。”
10月15日,市民刘先生拨打早报热线反映,市人民医院院内西北角正在搞建设,每天晚上两三点还在施工,一直持续到凌晨,很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10月16日,刘先生再次拨打早报热线反映,市人民医院西南角的工程晚上仍在施工,两辆挖土机和几辆拉土车不停地工作,吵得自己彻夜难眠。“那些挖土机和拉土车白天不干活,晚上不停地干,我们每天晚上睡一个安稳觉都成奢望了。咋能因为自己施工而弄得别人都睡不了觉呢?”刘先生说。对此,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回复称,我市有针对土方渣石车辆的公告,白天不允许它们进入市内,运输时间一般都是晚上10时至凌晨3时。所以,一到晚上他们就开始干活了。但根据我国《环保法》规定,晚上10时到次日6时不许施工,所以国家法律和地方规定有点冲突。虽然市里规定了晚上3时后不允许施工,但也存在想偷偷多拉土方渣石的情况。
除了超市的喇叭声、公园跳操的喇叭声,早起锻炼人的甩鞭声、工地深夜施工的噪音等都是早报热线接到的投诉比较多的问题。在戚城景区、龙城广场,甚至市人民医院东墙外的马路边,都能经常见到有人在早上甩鞭。近段时间,市人民医院在建的工地、市第三医院在建的工地、城中央小区工地深夜不停的施工声等,都给附近的居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早报热线还曾多次接到在深夜一两点钟打来的电话,投诉城中央小区在建的工地连夜施工,让隔壁一小区的居民不堪其扰。
噪音污染无处不在夜晚噪音
22时之后,在濮阳城区内,有多少地方在连夜施工?这些施工噪音是否影响到了周围市民的正常生活?早报记者对于夜晚市城区的一些建筑工地进行了调查采访。记者发现,夜晚施工的工地不在少数,而且有不少夜间施工的工地紧邻着居民小区和学校。
11月4日22时,记者从濮阳日报社出发,开始夜晚的调查采访。在采访之前,记者专门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声音分贝测试仪,希望用数字去证实这些施工的工地是否扰民。
记者沿着开州路向南,在人民路与兴化街交叉口,记者看到了两辆施工车停在一个建筑工地门前。一辆罐车正在门前施工,另外一辆罐车在马路上等待。记者在兴华街上绕了一圈,能清楚地听到施工声音。分贝测试软件显示为86分贝。
22:20,在人民路劳动市场附近,一个施工工地门前灯火通明,多辆水泥罐车在工地前停着。在马路的另一边,记者就听到了施工声。在这里,分贝测试软件上的数据一直在80与90分贝之间跳动。
22:50,南海路与长庆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处工地也在连夜施工。分贝测试数据在80与90分贝之间。记者在周围观察发现,工地附近有两个居民小区。
随后,记者在长庆路、中原路等几个路段进行了探访,沿路看到了不少运土车辆和水泥罐车在街头出没。
23:05,记者驾车回到濮阳日报社之后,再次听到了市人民医院西门处轰鸣的施工声。记者在西门门口处测量,分贝数据超过了80分贝,在90多分贝处徘徊。记者向里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灯火通明的画面。几台大型的建筑机器正在运转着,钢筋铁骨的画面加上震耳欲聋的声音,立刻让记者想起了《变形金刚》里汽车人在夜间乱斗的场景。
走进大门,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堆积成山的泥土。工地中间立着一架几十米高的塔吊。塔吊旁边,一辆搅拌车正在轰隆作响。工地四周安装着很多黄色或白色的照明灯,每一盏灯的功率都相当大,整个工地中央被罩得一片通明。记者看到,在工地的中央和四周,许多工人正戴着安全帽忙碌着。
马路噪音
除了夜间噪音,马路上的噪音也是市民不断反映的一种噪音。每天都有市民向早报记者反映,马路上汽车的笛声此起彼伏,在某些禁鸣路段许多车辆依然肆意鸣笛。部分车辆在遇到交通堵塞或有行人、车辆阻挡去路时,会习惯性地鸣笛催促。市民沈女士说:“因为我是新手,驾车时偶尔会遇到熄火或是起步慢等情况,所以经常被来自背后的汽车鸣笛催促。越是按喇叭催促我,我越是心慌。有时候还会引起周围汽车的围观,感觉很不好意思。”
11月4日,记者途经江汉路时看到,一名老人正在人行道上慢慢前行,旁边经过的汽车突然鸣笛,把老人吓了一跳。家住建工小区的王大妈告诉记者,她在路上走的时候很害怕听见汽车鸣笛。王大妈说:“我今年70岁了,很少坐车,出门基本上都是步行。因为行动迟缓,经常会在过马路的时候听到汽车按喇叭催我。每次听见都会很害怕,不知道是该往前走还是该往后退。”
在采访中,多数市民称,不喜欢听到汽车连续鸣笛。在马路上鸣笛最多的是公交车,而且都是连续性鸣笛,让耳朵备受摧残。
商家噪音
关于超市、卖场大喇叭扰民的现象,早报一直在报道,市民也表示对于这样的噪音“苦不堪言”。11月3日,在京开大道与胜利路交叉口东南角,一家店铺的喇叭正在高声播放着商品促销的信息。在马路对面,另一家商铺的喇叭也高声播放着商品的促销内容。两家店铺的喇叭声在马路两侧此起彼伏,周围显得好不热闹。
当天10时许,在益民路与振兴路交叉口附近,一家超市的喇叭正在播放“惊爆价,惊爆价……”,内容单调而重复。一位住在该超市楼上的居民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楼下超市喇叭播放的促销广播,一年四季都是如此。虽然喇叭在一天当中是间歇性地播放,但是每天听到这种单调而重复的促销广播还是容易让人感到心烦。“最烦人的是在周末,辛苦了一周,本想一觉睡到自然醒,好好补一下觉,可是从来就没有如愿过。”该居民说。
无处不在的小商贩的喇叭声,也是给居民造成困扰的噪音源之一。市民李先生住在胜利路石化一厂家属区。在小区内,他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楼下小商贩的叫卖声,“磨菜刀”“清洗抽油烟机”“收废品”等各种叫卖声不时会传入耳中。“知道他们做小生意也不容易,平时都能忍,但是在周末时,这些小商贩仍然不分时间在楼下乱放喇叭,感觉很影响休息。”李先生说。
各种噪音“围攻”居民区
楼上噪音大楼下难入眠
家住黄河路某小区的王女士一直在为楼上住户传来的噪声而烦恼。每天凌晨5点钟,王女士总能听到咚咚咚的声音。王女士的老公常加夜班,有时要凌晨才回家,可当两人睡得正香的时候就被这声响吵醒,夫妻俩无法入睡,痛苦万分。
“实在受不了了,前天我上楼去找,她态度挺好的。”王女士说,楼上住户搬过来没多久,夫妻俩平时做小生意,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出摊卖早点,所以每天早晨5点钟就开始着手准备,王女士听到的“咚咚咚”的声音其实就是他们在剁肉陷包馄饨。“没想那么多,不知道自己家里的剁肉声音那么大,真是挺不好意思的。”楼上住户说。
楼上的态度不错,及时给王女士道了歉,王女士便没再追究,凌晨5点的“咚咚”声没有了,可王女士还是不能安心睡眠。“我都快神经衰弱了,这几天虽然声音没了,可每到5点钟我就不自觉地醒了,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
王女士说,远亲不如近邻,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相互体谅,减少生活噪音,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市民黄女士在昆吾花园生活了3年。一楼邻居养了一只中型犬,平时小狗就在家门口卧着,有时还在楼栋门口来回溜达。黄女士因为小时候被狗咬伤过,所以现在很怕狗,平时出门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邻居家的狗扑过来。
黄女士说,去年怀孕的时候常常待在家不怎么出去,可是每天听到狗叫,心情还是会变得十分紧张。黄女士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找到邻居,希望她能够把小狗关在家里,尽量少放出来。黄女士找上门还是起作用了,小狗的叫声没那么大了。
可黄女士并没有因此而过上好日子,时不时的狗叫声还是很烦心。黄女士无奈地说:“你说这在小区养狗多扰民啊,大人还能受得了,可家里孩子小,听到狗叫声总是哭个没完,怎么办啊?”
黄女士找到小区物业反映了情况,但是物业表示他们干涉不了居民养狗,只能居民之间协调。
“大清早就有音乐响起,歌声虽然美妙,却也叫我痛不欲生啊。”市民刘先生半开玩笑地说。据了解,刘先生住在开州路与人民路交叉口附近的一个小区。身为上班族的他,由于每天都不能睡到自然醒,白天工作时他总是感到很疲惫。“现在健身的人多了,他们是锻炼了,伴随着音乐跳舞、打拳、舞剑什么的,可我就惨了。”刘先生说。
刘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天,同楼的邻居也说他女儿每天晚上作业都写不下去,音乐声太大。刘先生说,真的希望音乐的声音能够稍微小一点,让周围的居民能够正常生活。
建筑工地建筑工地22时以后应停工
就工地夜间施工产生噪音扰民一事,记者采访了市环境保护局的伏主任。据伏主任介绍,市城区内的建筑工地应该在22时以后停止施工。建筑工地内施工时产生的噪音大约在90分贝,而一般情况下,超过65分贝的就属于噪音污染了。
伏主任介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规定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二十八条规定,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建筑施工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第三十条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生产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门的证明。前款规定的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居民。《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规定,在居民区内,户外允许噪音级昼间为50分贝,夜间为40分贝。
不管是市民跳健身操时播放的音乐,甩鞭时产生的爆裂声,还是商场喇叭中播放出的广告,均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一大队刘警官介绍,噪音分工业噪音和生活噪音两种,其中,生活噪音归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监督管理。其实,关于生活噪音的投诉也不少,但是多数都是110和辖区派出所处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由于噪音的分贝不好把握,监管的难度就很大。想要处罚的话,还需要环保部门鉴定分贝数。所以,对健身所产生的噪音多是协调为主,处罚为辅。
市民反映城市噪音对生活造成了各种“苦不堪言”的影响,早报热线也不止一次听到各种噪音给市民带来的“无可奈何”的投诉,早报记者也一次次在现场体验着噪音的“震耳欲聋”。关于噪音,这样的报道曾多次出现在早报的版面上,但是,结果却总是石沉大海一般没了消息。
在夜晚采访中,记者拨打了环保热线。工作人员接听后,一遍遍解释着产生噪音的原因,称施工方也有苦衷,称环保部门也只能尽量来协调,希望记者能够理解。从环保热线工作人员的话里,记者听到的是需要相互理解,是施工方的苦衷。除了工业噪音,甩鞭声、喇叭声等生活噪音也困扰着市民。面对这种噪声,市民多数会选择拨打110报警。不管是110巡警还是辖区派出所的民警,接警后,他们都会尽全力去协商解决噪音的事情。
回顾这次采访的整个过程,记者发现,面对市民关于噪音的投诉,各种“推诿”和“含糊不清”的有,答复会尽快处理解决的有,希望市民理解施工方的也有。每一次拨打电话时,记者心里满满的都是希望,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失望。采访后,记者带回来最多的不是相关单位的处理和解决办法,而是一条条的法律法规。面对这样回复的有关部门,面对这种情况下的“相互理解”,记者不禁要说,市民也有苦衷,这些,噪音的制造者们和管理者们能理解吗?
我想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