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性耳聋或致终身失聪 广东关注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待遇问题
2015年3月3日是第1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安全用耳,保护听力”。2日,记者从深圳市多家医院了解到,眼下青少年因用耳不当诱发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越来越大,突发性耳聋患者有增多的趋势。
据福田区中医院丁医生介绍,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容易影响听力。据介绍,噪音、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乱掏耳朵等都可能造成听力损伤。青少年习惯于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等,是导致听力受损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有听力残疾人士约2780万左右,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嘈杂、噪音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听力损伤。常用耳机听音乐、煲电话粥等1小时以上,都会导致听力明显下降。
为了保护好我们的耳朵,声讯网提醒青少年朋友,戴耳机听音乐、打电话时应该注意每隔1个小时休息会儿,降低音量,别只用一边耳朵,需两边交替。同时,坚持“6060”的原则,即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听的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60分钟)以内。
噪声是听力残疾重要因素 噪声性聋或致终身失聪
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此导致的听力损伤是可以预防,值得引起重视。例如,各大医院几乎每年春节都有接诊因不恰当地放鞭炮而引起噪声性耳聋的患者。
据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介绍,引发噪声性耳鸣、耳聋的常见因素除了燃放鞭炮外,还包括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如ktv、酒吧、生产车间以及马路等,爱好唱k泡吧者、车间工人和司机等则是高危人群。
该医师提醒,长时间使用耳机也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耳朵有适应性,比如戴着耳机听歌,周围环境嘈杂时,您很自然地调大音量,一段时间后,又会觉得这个音量变小了,然后不自觉地再次提高音量。其实这就表示听力已经受到损伤了。”
“和可治愈性较高的突发性耳聋不一样,噪声性耳聋属于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终身失聪,应以预防为主。”麦平青建议,需要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时,可戴上耳塞加以防护;使用耳机听歌时,应注意音量和时长;因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神经退化导致的听力损伤则应注意饮食;此外,不宜频繁或过度用力掏耳朵。
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依法享有的职业病待遇
劳动者应尽的义务
劳动者在享有职业健康保护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遵守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义务。劳动者应当“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这就意味着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劳动者必须增强法纪观念,自觉遵章守纪,把遵守规章制度和落实操作规程贯穿于具体的作业活动之中。
服从管理的义务。为了保持良好的生产劳动秩序,保障自身与他人的安全和健康,劳动者必须服从管理人员依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的安全卫生管理。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不服从管理,违反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因为不同的劳动防护用品具有特定的佩戴和使用规则及方法,劳动者要掌握这些规则和方法。
掌握劳动安全卫生知识与提高技术技能的义务。通过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掌握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和提高技术技能,既是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也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这就要求劳动者自觉地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不断适应生产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发现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并及时报告的义务。劳动者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这项义务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对各类事故隐患的识别能力,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大局意识。
我想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