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改善不良声环境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断舍离——改善不良声环境

发表于2017-01-11 13:58       |       20次阅读
分享到:0

 自然环境、地球环境、家庭环境、肠道环境、声环境……环境也可以有很多种含义,断舍离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环境。

与人有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

近环境和远环境

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对于与人有关的环境,那些相关人士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方说,要想改变家庭环境,并不是那么容易,可要是只与场所有关的环境,凭个人的努力做出改变就是轻而易举了。从远近来说,远环境不会对自己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想有所改变的话,就从近环境开始改变。这样综合考虑下来,与场所相关、近处、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改变的环境就是可以立刻改变,并且容易改变的。

      换句话说,就是居住环境。

      说句题外话,其实也有那种所谓“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环境”、“听得见和听不见的环境”。比如现在很流行说的那些前世、祖先、气场之类的,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环境,是与人有关的环境。如果真的有这些东西的话,那可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就算是拼了命凝神屏气在这些东西上面,非得改变它们不可,一时半会恐怕也得不了逞。与其在这上面费工夫,倒不如从看得见的以及听得见的环境入手,更好地运用容易发生改变的“场的力量”。如果真的想要做出改变的话,就必须得从完全看得见、听得见的环境入手才行。

——摘自《断舍离》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居住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住宅成为一个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类型。由于城市交通迅速发展,噪声源增多增强,居住区噪声污染逐步加重,尤其是交通噪声带来的各种扰民案例层出不穷。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区,为城市居住者提供一个经济舒适、以人为本的现代居住空间环境应该是规划师应尽的责任。

       过去,在居住小区建设中对声环境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在发现居住区的环境噪声超标以后,才开始对小区环境进行声学处理与改善,这种做法收效甚微。越早考虑声环境问题,降噪成本越低。反之则降噪成本会急剧上升。设计师及建设方应该在规划阶段就对声环境保持足够的重视,通过预测评估及技术手段,对声环境进行有环境进行优化设计。

一.声环境优化目标

   目前,我国关于居住区声环境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该标准按照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将声环境分成5种功能区,与居住区相关的声环境最低要求为昼间60dB、夜间50dB。当背景噪声超过60dB时,人们几乎不可能进行正常的交流。

     该标准经修订后,较原先版本已经有重大改进,但仍有欠缺之处。一方面,它偏重于对现有居住区的检测,缺乏对设计过程的指导。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对从源头控制噪声较为重视,并以设计师和规划管理部门的角度制定噪声控制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PPG24(Planning Policy Guidance 24:Planning and Noise)。当需要评估住宅区规划许可时,当地规划部门会依据噪声情况,确定拟建居住区处于PPG24规范中4种噪声暴露类别的哪一个分类,从而确定一系列限制指标及控制措施。

  另一方面,设计师仅以我国现行标准作为设计目标也有不足。最新的声学研究重视人对声音的感受,强调的是舒适性和对噪声烦恼度的控制,而不仅仅以噪声分贝大小为标准。这涉及到心理声学和噪声主观评价。作为设计师,应适时更新噪声控制的观念,在努力降噪和不过分增加降噪成本的同时,关注噪声的声品质、烦恼度和人对噪声的主观感受,以提高社会生活的声环境质量。

      新研究发现,并不是噪声越大,人们的烦恼度越大。事实上,城郊居住区尤其是城郊高档居住区相比于城市中心区,应更加注重噪声控制问题。

      美国城乡居住发展署(HUD)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研究也表明,背景噪声非常低的郊区对声环境的要求更高,因此适用的标准也更加严格。

二.居住区声环境优化途径

城市规划角度

      城市环境中影响居住建筑声环境的主要声源是道路交通噪声,其次是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在规划和建设新城市时,防止噪声和振动的污染是需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确定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以及交通运输用地相对位置的重要依据。应该根据工业生产特点预测噪声源的污染程度进行工业建设用地规划,避免居民区与工业、商业区混合;对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要根据交通的实际状况进行预测,适当安排城市道路交通网。对现有城市的规划,应当依据目前城市建设的用地,采取综合性建设措施解决城市噪声污染。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建筑周围声环境状况,进行噪声预评价,视其能否满足建筑自身声环境的要求 或者存在的不利影响,从而确定建筑场址。

控制道路交通噪声

      控制交通噪声的合理做法有:合理安排城市交通网;采取不利于噪声传播的住宅楼布局方式;临时交通干道布置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以达到声屏障的作用;合理的交通管理,改善道路交通设施等等。

合理布置城市绿化

      绿化减噪主要是应用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作用。植物本身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一定的声吸收作用,因而绿化对噪声具有较强的吸收衰减作用。但应该明确的是,应该根据需要进行绿化,选用矮的常绿灌木与常绿乔本植物互相结合作为主要方式。建立绿化的方式,可以将美化环境、防止大气污染、改善气候与防止噪声污染的功能结合。另外,沿街设置成片的绿化带和小区公园绿地分隔了城市道路和居住建筑,加大了噪声衰减的距离,使小区内部形成幽静的环境。既能为小区居民服务,也面向市民开放,利用率高,既美化了城市,又丰富了街道景观。

建筑的布局设计

      建筑布局的防噪根本在于对空间的分隔,把居住环境和喧闹的城市空间进行分隔才能得到安静的环境。居住空间的封闭性越强,越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确定住宅小区内建筑物布局时,临街宜布置不怕噪声干扰的建筑,内部的布局应该给人们提供一个围合的居住空间,这将形成一个有利于交往的安静空间。

      建筑的平面设计中,应该使重要的休息房间布置在远离街道的一侧,优先保证卧室安静,沿街的一侧设置封闭的阳台和通廊有利于防噪。剖面设计中,将吵闹的房间和安静房间隔离,吵闹房间宜集中布置、上下对应。里面设计中,借助阳台的变化产生有利的声学效果,斜开窗和斜墙的设计,可以减少室内噪声。另外,居住区中设备用房如风机房、水泵房要采取减振、吸声、隔振措施,以消除其对建筑内部声环境的影响。

通过构造技术手段改善建筑隔声水平

      建筑的构造设计中,主要考虑空气声和固体声的隔绝。当前,建筑材料向着轻质高强的方向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墙体隔声能力的下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墙体构造设计要严格按照有关隔声标准要求进行。240砖墙的隔声量约为53dB(A),基本能够满足隔声的需要。目前建筑声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是楼板隔绝撞击声的能力不足,普通的混凝土楼板上采用刚性面层时其撞击声指数均在80dB(A)以上,不能满足居住建筑的隔声要求,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处理才能够解决。

设立声屏障

  在声源与接收点之间,插入一个有足够面密度的密实材料的板或墙,能使声波有一个显著的附加衰减,这样的障碍物称为声屏障。声屏障在道路和临街建筑之间,设立声屏障对降低道路交通噪声也具有一定作用,这也是控制交通噪声技术措施之一。声屏障的主要功能是阻挡声音的传播,将大部分声能反射回去,仅使部分声能绕射过去,在屏障的后面形成一个声影区,从而使噪声降低。

 

  假如回到家里,耳边充斥着噪声,那我们恐怕会无意识地叹口气说“吵死了”。可如果家里是非常安静,那就很有可能在推开门的一瞬间说句“果然还是回到家最放松啊”这类积极的话了。这些话以及我们无意识的举止、表情、行为,其实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影响。凭我们的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声环境,为何不好好打造出来,款待我们自己呢?

分享到:0

我想说两句

在线客服